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阶级性
摘要:
经济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承担着探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任务,具有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西方经济学自诞生以来,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独特且完备的理论体系,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并掌控着经济学理论世界的话语权。但是西方经济学一直排斥和否定自身的阶级本性,始终以“价值中立”的外表粉饰自身,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理由。在这之中,既有经济学起步初期对阶级本性的“忽视”,还有将阶级性作为经济学内部次要因素而舍弃,以及将阶级性作为非量化因素排除在计量范围之外。但实际上,西方经济学从始至终都一直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是服务于资产阶级、为资产阶级谋利的理论工具。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主体架构与构建逻辑的分析,不难发现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前提、理论立场、外在形态等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阶级本性。从根本上来说,均是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的理论表达。西方经济学家强调资本在社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理论内容服从于资本的增殖属性,与资本逻辑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从重商主义到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表达出强烈的经济自由主义倾向。将人抽象为单质般存在的“经济人”假设、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成为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宣扬资产阶级获取财富的合法性工具。而这实际上隐含了西方经济学家对生产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的掩盖。到了边际主义革命时期,西方经济学已经不再对价值问题进行讨论,而是将数学、心理学等大量非经济学因素引入经济学研究,划定清晰的经济学学科边界,用均衡价格这一概念替代了应有的对商品价值的分析。进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以分析工具的创新为自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而成为经济学的“正统”,试图将自身的阶级本性彻底抹除。实际上,将经济学研究从生产端转向消费端,是西方经济学面对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无奈之举,资产阶级已经不再是社会中最为先进的群体。西方经济学家不断通过研究工具和研究视角的创新,目的只是为了维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继续发展,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其中更是有少部分经济学家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使其学说本身丧失了科学性。现代西方经济学进一步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做出了理论的补充和调整,其中有少部分经济学家认识到了经济学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认为经济学不是“纯粹”的,其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但从始至终现代西方经济学也仍然没能跳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既定框架,反而在理论内容中不断印证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与永恒性,其阶级本性体现在价值与货币理论、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当中。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当中,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范式、体系架构等方面对整个西方经济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包含了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在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阶级学说。他创造性地将唯物史观和阶级学说运用到对经济社会运行规律的研究当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对劳动进行剥削的本质,揭示了西方经济学为资产阶级服务、为资本增殖助力的阶级本性,并对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本性展开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思颠覆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永恒性的认识,揭示了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指明了前进和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揭露了西方经济学为资产阶级服务却声称自己是“价值无涉”的虚伪面孔。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本性是其不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修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西方经济学的指导下,世界已经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治理效能低下、增长动能日益衰退等现象说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掩盖其阶级本性而逐渐丧失了科学解释经济现象的功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基于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政治经济学,以人民性作为自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阶级性基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