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主体性
实践
异化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摘要: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建立于西方哲学传统之上,是对前人主体性思想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没有因循传统形而上学的“意识内在性”范式,而是从现实的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考察人的主体性。本文选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主要解读文本,梳理马克思早期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多方位分析和论述马克思早期主体性思想,为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奠定基础。
对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进行理论溯源与概念辨析,是奠定整个主体性研究的基石。传统西方哲学的主体性思想经由大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发展,最后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得到了最为抽象的表达。青年黑格尔学派在黑格尔身后对其体系发起了进攻,这构成了最接近马克思早期主体性思想的理论底色。通过对主体性概念与人性、能动性、受动性、主观性等一系列概念进行对比之后,论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尤其与青年黑格尔学派主体性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了马克思对“主体的蕴意”的变革,对主客体统一基础的变革,对主体自由及其实现道路的变革。
除了概念辨析之外,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还应置于自身思想发展的脉络之中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在《手稿》之前已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强调了主体的自由意识,通过原子偏斜运动理解主体性,通过“定在中的自由”强调外部世界的制约性,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试图用自由理性改造黑格尔的客观理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关注市民社会与主体的自由劳动,借鉴费尔巴哈“主谓颠倒”原则,对黑格尔逻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进行了批判,使绝对精神让位于人,提出人民主权来对抗君主主权,以弘扬主体自由。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将主体异化的原因归结为世俗的异化,并提出主体真正的解放在于人类的解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开始在实践中把握主体性,并论述了主体实践活动的物质承担者及其历史使命。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手稿》中较为集中地阐述了早期主体性思想。马克思确定了主体及其规定性,不仅借鉴费尔巴哈哲学,将主体视为自然存在物,阐述了“两种自然”的理论;而且超越了费尔巴哈哲学,关注主体的社会属性,将主体本质定位于其中,改造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学说。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主体性的丧失,考察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之间的关系,为理解主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提供了全新视角,这是马克思涉足经济学领域后的重要理论成果。同时,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黑格尔把主体的活动理解为自我意识的活动,又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引入和阐明了“对象性活动”,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原则,并在现实社会生产中将“对象性活动”确定为劳动实践。最后,马克思通过私有财产的运动揭示了主体异化所具有的历史阶段性,区分了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批判了既往共产主义学说中对主体的漠视,并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共产主义条件下主体本质的复归。
《手稿》中的主体性思想相对于以往的主体性学说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一是在认识论层面为摆脱“主客分离”困境提供了思路;二是沟通了康德所区分的主体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三是凸显了主体的价值维度。当然,作为一篇“未成熟的作品”,《手稿》及其蕴含的主体性思想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一是《手稿》对主体本质的认识仍然带有抽象性;二是《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仍是从抽象的主体本质展开的;三是从主体理想状态出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具有道德色彩。此后,《手稿》中主体性思想的局限在马克思后续作品中得到克服,其主体性思想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开始注意到主体劳动的积极方面,并在构建历史观时,用实践概念取代了异化概念的中心地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实践概念明确为主客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人的实践和主体性。
概而言之,全文围绕马克思早期重要文献——《手稿》,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了马克思早期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渊源,阐述了主体性思想在《手稿》中的基本内容,探讨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后续发展,全景式展现了马克思早期的主体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