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异化劳动
当代启示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蕴含着重要的理论资源和现实张力,不论是研究《手稿》文本本身,或是研究《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联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工业技术的快速革新,使得以西方为首的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更加复杂,异化表现突出。经济全球化之下,社会主义国家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文章从《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启示展开研究,试图梳理出中国规避异化现象的经验,为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有其产生的时代条件和理论渊源。机器大生产的普及加快传统手工业走向新发展,社会层级逐渐转化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贫富差距扩大让两个阶级矛盾加剧,工人运动频发。国民经济学家看到了工人的不幸,但他们的理论却是为资产阶级服务。马克思受到傅立叶自由劳动思想、卢梭文明社会与社会生活相异己的批判和平等思想、黑格尔抽象异化观、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思想和赫斯货币异化理论等的影响,在加以批判、扬弃后,马克思为工人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有其明确的分层架构。在“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中,前面部分主要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中间部分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四个规定”的论述,最后部分则是阐述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手稿》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为马克思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异化劳动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对现实劳动的分析和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表达了自身的无产阶级立场,且将劳动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奠定了劳动在马克思政治经济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他还肯定了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然而,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起源问题、机器对异化劳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地论证和说明。再者,《手稿》中还存在着部分费尔巴哈术语,可见1844年时期的异化劳动理论兼具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性。随着时代发展,异化劳动也以新的形式出现,如数字劳动异化等。伴随信息技术的革新,电子产品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新异化为陌生、疏远。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考察当代异化现象,并结合中国发展理念、道路,发现坚持公有制经济促进产品公平分配,塑造劳动者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和注重劳动者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鼓励创新,保障劳资关系平等和坚持人民中心地位等等,或许是规避和解决当代异化问题的良方。